类风湿患者面对爬山往往既想参与又顾虑重重 —— 爬山能锻炼心肺和下肢力量,但关节需承受额外压力。其实,类风湿患者并非完全不能爬山,关键在于 “看病情、选对坡、备对装备”,尤其要避开关节负担过重的情况,才能在享受自然的同时保护关节。
先判断:这两种情况绝对不能爬山
处于急性期(关节红肿热痛、炎症指标升高)的患者,爬山会让膝、踝等负重关节受到剧烈冲击,加重滑膜炎症和软骨磨损,可能导致疼痛持续数天甚至诱发关节积液,此时必须暂停所有爬山类运动;即使在缓解期,若存在以下情况也不建议爬山:膝关节、踝关节有明显畸形(如膝关节内翻、踝关节不稳),爬山时易因力线异常加重关节损伤;合并中重度骨质疏松(骨密度 T 值≤-3.0),骨骼脆性增加,跌倒或用力时易骨折;近 3 个月内有过关节肿痛发作,关节功能尚未完全恢复。
适合爬山的前提:缓解期 + 关节功能稳定
进入缓解期(关节无明显肿痛、炎症指标正常且日常行走无疼痛)的患者,可尝试低强度爬山,但需满足三个条件:连续 2 个月以上无关节不适;能轻松完成平地行走 30 分钟;经主治医生评估关节功能允许。首次爬山建议选择 “往返不超过 1 小时、海拔上升不超过 100 米” 的路线,后续再根据身体反应逐渐增加强度,且每周爬山不超过 1 次,给关节足够的恢复时间。
坡度选择:“缓坡优先”,避开 “急升坡和多台阶”
优先选 “缓坡土路”,坡度建议控制在 15° 以内(约相当于步行道的缓坡,人站立时无明显倾斜感),土路相比水泥路有更好的缓冲性,能减少对关节的反作用力,可通过地图 APP 查看路线坡度,选择 “盘山公路”“景区木栈道” 等人工修整过的缓坡,避开自然形成的陡峭碎石坡;同时要少走 “台阶路”,因为台阶会让膝关节在屈伸时承受 2-3 倍体重的压力,尤其下山时台阶的冲击更大,可能导致关节软骨磨损加剧,若路线中必须经过台阶,建议每走 10 级台阶休息 1 分钟,且尽量扶着旁边的栏杆缓慢上下,减少单腿支撑时间;还要控制 “海拔上升速度”,每次连续爬山的海拔上升不宜超过 50 米,比如在海拔 200 米处开始,爬到 250 米后休息 5 分钟,再继续前行,避免因持续爬坡让关节过度疲劳。
装备 “护关节”:这 3 样东西必须备齐
专业登山鞋能减少脚踝负担,选择鞋底厚度 8-10 毫米、有足弓支撑和后跟稳定片的登山鞋,鞋面要柔软且能包裹脚踝(避免鞋帮过软导致脚踝晃动),鞋底纹路深度≥5 毫米(增强防滑性),试穿时需确保脚趾有 1 厘米活动空间(避免下山时脚趾顶到鞋头),鞋带系至脚踝上方 1/2 处(松紧以能插入一根手指为宜),既稳固又不压迫血管;登山杖可减轻下肢关节压力,建议使用双杖(而非单杖),材质选碳纤维(轻便且承重性好),长度调整至直立时肘部弯曲 30° 为宜(握柄与腰同高),爬山时将登山杖放在身体两侧,行走时杖尖先落地,借助手臂力量分担 20%-30% 的体重,尤其下山时杖尖需超前一步落地,缓冲身体前倾的冲击力,减少膝关节压力;护膝与护踝能给关节 “加道防护”,膝关节不稳者选择带髌骨稳定环的护膝(松紧适中,不影响血液循环),能减少膝关节屈伸时的晃动;踝关节曾扭伤或有晨僵者,佩戴弹性护踝(覆盖脚踝至小腿下方 1/3 处),增强踝关节稳定性,注意护具佩戴时间不超过 2 小时,中途休息时取下让关节透气。
爬山时必守的 “安全准则”
热身与收尾要给关节 “缓冲期”,爬山前用 10 分钟热身:做踝关节环绕(每侧 10 圈)、膝关节微屈再伸直(重复 10 次)、弓步压腿(每侧保持 15 秒),让关节滑液充分分泌;下山后做 5 分钟放松:坐在石头上,抬高双腿(可放在同伴腿上),轻揉膝关节周围肌肉,再做 3 次深呼吸,帮助身体从运动状态平稳过渡;节奏把控要 “慢爬 + 勤歇”,保持 “每 20 分钟休息 5 分钟” 的节奏,避免连续攀爬导致关节过热,爬山时步幅不宜过大(约与肩同宽),落脚点选平整处,避免踩碎石或凹陷处(防止脚踝扭伤);下山时重心稍向后移,步频放缓(比上山时慢 1/3),避免跑跳或大步跨越;异常信号出现时要立即停止,若爬山中出现关节刺痛(而非正常肌肉酸胀)、膝盖发软、脚踝晃动明显,需立即停下,坐在阴凉处休息,用随身携带的温水毛巾敷关节 5 分钟;若休息 10 分钟后仍有不适,需放弃剩余路线,缓慢下山,下山后 24 小时内观察关节状态,若出现肿胀或晨僵加重,说明强度过大,1-2 周内不再爬山。
对类风湿患者而言,爬山的核心是 “适度锻炼” 而非 “挑战高度”。若能严格遵循 “缓坡、轻装、慢节奏” 的原则,多数缓解期患者可享受爬山的乐趣。若对自身关节状态存疑,可先从公园内的缓坡步道开始(坡度 5° 以内),适应 1-2 周后再逐步增加难度 —— 让自然的风景成为锻炼的动力,而非关节的负担。
南京股骨髋类风湿医院集预防、医疗、教学、科研为一体的专业类风湿医院,以“高水平的专家、高质量…【详情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