提到类风湿,很多人会下意识认为这是 “老年人才会得的病”,觉得年轻人身强体健,和这种 “关节变形、行动不便” 的疾病扯不上关系。但事实上,类风湿关节炎(简称 “类风湿”)的发病并没有严格的年龄界限,甚至不少 20-40 岁的年轻人也会被它盯上。今天就通过 3 个基础常识,带大家重新认识类风湿。
常识一:类风湿不是 “老年专属”,年轻人也可能中招
类风湿是一种以侵蚀性关节炎为主要表现的自身免疫性疾病,它的发病与年龄的关联并不像人们想象中那么紧密。临床数据显示,类风湿的发病高峰在 30-50 岁,其中女性患者数量约为男性的 3 倍。这意味着,正值事业和家庭关键期的年轻人,反而可能是类风湿的 “高危人群”。为什么年轻人会得类风湿?目前医学界认为,它的发病与遗传、环境、免疫紊乱等多种因素相关。比如有类风湿家族史的人,患病风险会比普通人高;长期处于潮湿寒冷环境、频繁接触粉尘或微生物感染,可能诱发免疫系统异常;此外,长期精神压力大、作息不规律,也可能成为疾病发作的 “催化剂”。因此,千万别再用 “年纪轻” 来排除类风湿的可能。如果年轻人出现持续的关节疼痛、僵硬(尤其是早晨起床后关节僵硬超过 30 分钟),一定要及时就医检查,避免延误病情。
常识二:类风湿不只是 “关节痛”,不及时控制可能致残
很多人把类风湿等同于 “普通关节痛”,觉得疼的时候吃点止痛药就行,这种认知往往会耽误治疗。类风湿表现是对称性多关节受累 —— 比如双手的掌指关节、近端指间关节同时出现疼痛、肿胀,还可能伴随发热、乏力等全身症状。但比疼痛更可怕的是,它会持续破坏关节内的滑膜、软骨和骨质,如果不及时干预,可能在短短几年内导致关节变形、功能丧失,甚至残疾。更需要警惕的是,类风湿是一种全身性疾病,除了关节,还可能累及其他器官。比如肺部可能出现间质性病变,导致咳嗽、呼吸困难;心血管系统可能受到影响,增加动脉硬化风险;皮肤、眼睛等也可能出现相关并发症。因此,类风湿的危害远不止 “关节不舒服”,它需要被当作一种需要长期管理的慢性疾病来对待。
常识三:类风湿虽然无法完全治疗 ,但规范治疗能实现 “临床缓解”
“得了类风湿是不是就一辈子完了?” 这是很多患者确诊后的反应。但通过规范治疗,绝大多数患者都能实现 “临床缓解”—— 也就是关节疼痛、肿胀等症状消失,炎症得到控制,关节功能保持正常,不影响正常生活和工作。类风湿的治疗核心是 “早发现、早治疗、长期规范管理”。一旦确诊,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,常用药物包括非甾体抗炎药(缓解疼痛)、改善病情抗风湿药(控制炎症进展)、生物制剂(针对重症患者)等。需要注意的是,类风湿的治疗不能 “见好就收”,即使症状缓解,也需要在医生指导下坚持用药和复查,避免病情复发或加重。同时,日常护理对类风湿患者也至关重要。比如注意关节保暖、避免过度劳累、选择温和的运动(如散步、游泳)增强关节周围肌肉力量、保持规律作息和良好心态等,这些都能帮助稳定病情。
总之,类风湿不是 “老年病”,也不是 “绝症”。了解它的基础常识,才能在疾病早期及时发现信号,通过规范治疗和科学管理,大限度减少疾病对生活的影响。如果身边有人出现关节不适,不妨把这些常识分享给他们 —— 早重视、早干预,才是对抗类风湿的关键。
南京股骨髋类风湿医院集预防、医疗、教学、科研为一体的专业类风湿医院,以“高水平的专家、高质量…【详情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