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天冷时关节疼得厉害,肯定是年轻时受凉冻出来的类风湿。” 这样的说法在生活中很常见,不少人将类风湿的发病归咎于 “受凉”“淋雨” 等寒冷刺激。但从医学角度来看,类风湿的病因远比 “冻出来” 复杂得多。寒冷可能会加重关节不适,但并非导致疾病的根本原因。真正诱发类风湿的,主要与遗传、环境和免疫这三个因素相关。
因素一:遗传因素 —— 患病的 “先天基础”
类风湿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 “遗传病”,不会像色盲、血友病那样直接由父母遗传给子女,但它存在一定的遗传易感性。简单来说,有些人因为基因的特殊性,天生就比其他人更容易受到类风湿的 “盯上”。研究发现,某些基因(如 HLA-DRB1 相关基因)与类风湿的发病密切相关。如果家族中有类风湿患者,那么亲属患病的风险会比普通人略高。但这并不意味着有家族史就一定会患病 —— 遗传只是提供了 “易感体质”,就像种子需要适宜的环境才能发芽,这些基因也需要在其他因素的触发下才会引发疾病。因此,遗传因素更像是 “埋下的伏笔”,而非 “直接的病因”。即使有家族史,只要避开其他诱发因素,也能降低发病概率。
因素二:环境因素 —— 疾病发作的 “催化剂”
如果说遗传是 “先天基础”,那么环境因素就是诱发类风湿的 “催化剂”,能让潜在的发病风险变为现实。目前已明确的环境诱因主要有三类:一是感染因素。某些细菌、病毒的感染可能会触发免疫系统的异常反应。比如牙周炎相关的细菌、肠道菌群的紊乱,都可能通过影响免疫平衡,间接诱发类风湿。这也是为什么保持口腔卫生、避免反复感染,对预防类风湿有一定意义。二是吸烟。吸烟是目前确认的、与类风湿发病密切相关的环境因素之一。吸烟会损伤呼吸道黏膜,还会改变体内的免疫状态,使免疫系统更容易错误地攻击自身关节组织。对于有遗传易感性的人来说,吸烟会让患病风险大幅增加。三是长期接触某些有害物质。比如长期接触粉尘、石棉、硅尘等,可能会刺激免疫系统,增加类风湿的发病风险。这类因素更多与职业暴露相关,普通人群无需过度担心,但相关从业者需做好防护。需要强调的是,寒冷、潮湿等气候因素,并不会直接导致类风湿发病,只是可能加重已患病者的关节不适。将类风湿归咎于 “冻出来的”,其实是混淆了 “诱发不适的因素” 和 “导致疾病的病因”。
因素三:免疫因素 —— 疾病发生的 “核心机制”
类风湿的本质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,免疫因素是导致疾病发生的 “核心机制”。正常情况下,免疫系统像 “卫兵” 一样,只会攻击外来的细菌、病毒等 “入侵者”;但在类风湿患者体内,免疫系统会出现 “识别错误”,把自身关节滑膜组织当作 “敌人” 进行攻击。这种错误的免疫反应会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:免疫细胞聚集在关节滑膜处,释放大量炎症因子,导致滑膜充血、水肿;长期的炎症刺激会让滑膜逐渐增厚,像 “杂草” 一样侵蚀关节软骨和骨质,最终导致关节疼痛、肿胀、变形。免疫紊乱的发生,往往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—— 遗传提供了 “免疫易感性”,环境因素则像 “开关”,触发了免疫系统的异常。这种紊乱一旦启动,即使去除环境诱因,免疫反应也可能持续存在,这也是类风湿需要长期管理的原因。
类风湿的发病是遗传、环境和免疫三个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:遗传提供了 “易感性”,环境因素触发了 “免疫紊乱”,而免疫异常则直接导致了关节损伤。将其简单归结为 “冻出来的”,既不符合医学原理,也可能让患者忽视真正的病因和预防重点。了解这些病因后,我们能更有针对性地预防和管理类风湿:有家族史者尽量避免吸烟、减少感染;普通人注意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,增强免疫力;已患病者积极配合治疗,控制免疫炎症。只有科学认识病因,才能更好地应对疾病。
南京股骨髋类风湿医院集预防、医疗、教学、科研为一体的专业类风湿医院,以“高水平的专家、高质量…【详情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