类风湿关节炎作为一种常见的慢性关节疾病,常因 “关节变形”“反复发作” 等特点引发大众关注。但围绕它的误解也不少,比如 “会不会传染”“是不是遗传病” 等。今天就针对大众最关心的 5 个问题,用科学知识一一解答。
常识一:类风湿会 “传染” 吗?完全不会
很多人看到类风湿患者关节肿胀、疼痛,会下意识担心 “会不会通过接触传染”。其实这种担心完全没有必要 —— 类风湿是自身免疫性疾病,发病机制与免疫系统紊乱相关,并非由细菌、病毒等病原体引起,不存在 “传染源”“传播途径” 和 “易感人群” 这三个传染病必备的要素。无论是日常接触(如握手、共餐),还是亲密接触,都不可能将类风湿 “传染” 给他人。家里有人患病,完全可以正常相处,无需刻意隔离。担心 “被传染”,本质上是对疾病性质的误解。
常识二:类风湿是 “遗传病” 吗?有遗传倾向,但不是绝对遗传
不少人发现家族中有人患类风湿,就担心自己或孩子一定会患病。实际上,类风湿有一定的遗传倾向,但并非传统意义上的 “遗传病”。遗传因素会让某些人比普通人更容易患类风湿(比如携带特定基因的人),但这并不意味着一定会发病。它的发病是遗传、环境(如吸烟、感染)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—— 遗传只是 “增加了风险”,而非 “直接决定患病”。即使家族中有患者,其他人只要注意避免吸烟、减少感染等诱因,也能降低发病概率。
常识三:类风湿和 “风湿” 是一回事吗?完全是两种疾病
生活中常有人把 “类风湿” 和 “风湿” 混为一谈,甚至认为 “类风湿就是严重的风湿”。其实二者完全不同,最核心的区别在于:类风湿是自身免疫性疾病,主要攻击关节滑膜,会导致关节侵蚀、变形,且可能影响全身多个器官;而大众口中的 “风湿”,更多指 “风湿性关节炎”,多由链球菌感染引发,主要影响大关节(如膝关节、肘关节),表现为 “游走性疼痛”,不会导致关节永久变形,且经过抗感染治疗后预后较好。简单来说,二者的病因、症状、治疗和预后都不同,不能当作同一种疾病看待。
常识四:类风湿只能 “止痛”?规范治疗能控制病情进展
很多人认为类风湿的治疗就是 “疼了吃止痛药”,这种想法会耽误治疗。类风湿的核心损伤是 “关节滑膜的慢性炎症”,如果只止痛而不控制炎症,关节会持续被侵蚀,最终可能变形、失去功能。目前的治疗目标是 “控制炎症、延缓进展”,除了止痛药(缓解症状),更重要的是使用 “改善病情的抗风湿药”—— 这类药物能抑制免疫炎症,从根本上减少关节损伤。对于部分患者,还可使用生物制剂等针对性更强的药物。只要早期规范治疗,多数人能保持关节功能,正常生活。
常识五:类风湿患者必须 “卧床静养”?适度活动更有利于关节
“得了类风湿要少动,最好卧床休息” 是常见的误区。过度静养会导致关节僵硬、肌肉萎缩,反而加重不适;而适度活动能增强关节周围肌肉力量,维持关节灵活性,减轻疼痛。类风湿患者的活动原则是 “温和、适度”:可以选择散步、游泳、太极拳等对关节冲击小的运动;避免爬山、跳绳等剧烈运动;活动时以 “不引起明显疼痛” 为标准,若活动后关节肿痛加重且持续很久,需减少运动量。正确的做法是 “动静结合”—— 既不过度劳累,也不过度静养,通过适度活动保护关节功能。
科学认识是应对疾病的第一步类风湿虽然是慢性疾病,但围绕它的很多焦虑都源于误解。了解 “不会传染”“非遗传病”“需规范治疗” 等基础常识,才能更理性地看待它:患者能更有信心配合治疗,家属能更科学地照顾患者,普通人也能消除不必要的恐惧。如果身边有人被诊断为类风湿,不妨把这些常识分享给他们 —— 正确的认知,远比 “盲目担心” 更有意义。
南京股骨髋类风湿医院集预防、医疗、教学、科研为一体的专业类风湿医院,以“高水平的专家、高质量…【详情】